4.3億年滄海桑田 在武漢能找到這些遠古化石
作者:廖自升 来源:康淨淳 浏览: 【大中小】 发布时间:2025-11-02 14:35:15 评论数:



4.3億年滄海桑田 在武漢能找到這些遠古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武漢晚報(記者 尹勤兵):“化石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是生命演化曆史的寶貴見證,研究化石,能解開遠古時期地理環境、氣候變化、地殼運動等很多奧秘。”4月24日,長期在野外考察、研究武漢地質的國家自然資源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徐世球介紹,在4.3億年的滄海桑田中,武漢經曆4次海陸變遷,普通海洋無脊椎動物化石存世量較大。在武漢,研究者們還發現過不少早期魚類化石,如聞名遐邇的“漢陽魚”“江夏魚”等。
徐教授介紹,目前,武漢市所能找到的最古老的沉積岩層,大約距今4.3億年。4.3億年來的滄海桑田中,武漢先後經曆了4次海陸變遷。三疊紀的中期,武漢最後一次出現海洋。
武漢退出海洋後,距今約1.4億年至7000萬年之時,在我國版圖內發生了一場影響廣泛的地殼運動——燕山運動,奠定了我國地勢起伏的大體輪廓。該次運動波及武漢,受到來自南北方向的強烈擠壓,武漢的山體呈現東西向展布。
距今大約110萬年前,長江切穿三峽,流經江漢平原。在長江和漢江的演化及共同作用下,武漢最終形成諸多江河湖泊。可以說,武漢的喻家山、南望山、磨山、龜山和蛇山以及漢陽鍋頂山等等,都見證了武漢的地質變遷。
徐教授介紹,受地質構造影響,武漢保留比較完好的地層,主要集中在誌留紀到泥盆紀、二疊紀、三疊紀地層,生物相對豐富,因此對應地層能發掘出對應的動物和植物化石。該地層在我市主要呈東西走向,因此,在江夏、漢陽、蔡甸等多區,均可發掘出對應地層的古生物化石。
徐教授透露,研究者曾在漢陽鍋頂山發現過遠古生物的化石,如漢陽魚、中華棘魚、鱗木以及動物遺跡等化石。“山上裸露的魚類化石,可以清晰印證在地質演化史中,武漢地區曾是一片淺海。”他介紹,2009年,有市民在山上找到一塊幾乎完整的漢陽魚,極為難得。
2020年4月,中國地質大學龔一鳴教授、縱瑞文博士及其研究團隊在武漢豹澥街黃金堂附近一處裸露的地層中,又發現了一種早期魚類化石,命名為江夏魚。次年,相關研究成果被刊發到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係統古生物學報》上。這是繼漢陽魚之後,又一種以武漢城區命名的古生物化石,相關研究也豐富了人們對武漢的地質曆史和古生物多樣性認識。
這種發現於武漢東部誌留紀早期的地層中的江夏魚,生活在距今約4.35億年前,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真盔甲魚類。“武漢地區很可能是該類魚的起源地,說明在4億多年前武漢地區曾是多種古魚類的樂園。”徐世球表示。
徐世球教授透露,普通古生物化石雖不在重點保護名錄,但如某一個地點大量出現,也具有較大的研究價值和保護價值。他建議,市民在野外如果發現,應及時向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報告,以便聯係相關科研單位進行考察和研究。
相關報道:武漢“驚現”大型海洋化石群落,專家:不稀奇,4億多年來經曆4次滄海桑田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記者 尹勤兵):近日,武漢蔡甸區大集街龍泉村的伏牛山附近的一處空地上,有市民發現了大量腕足、三葉蟲等古生物的化石。這一消息在網上傳開後,吸引不少市民帶著孩子前來“尋寶”。化石愛好者黃先生在武漢城市留言板建議,有關部門對上述化石群落進行就地保護,並修建化石科普公園。
23日中午,長江日報記者來到古化石群落所在地——蔡甸區大集街龍泉村,發現化石群落就在星光大道旁。該處距離伏牛山不遠,四周都是小山包,化石群落所在的地方,是一處麵積約1平方公裏的平整空地。
記者看到,此時已有好幾撥市民驅車前來,帶著孩子在亂石堆中敲敲打打“尋寶”。
“從網上聽說這裏有化石,所以帶孩子過來碰碰運氣。”市民唐先生和妻子帶著在武漢紅鋼城小學讀三年級的9歲女兒糖糖,特意從青山區驅車來“尋寶”。不一會,他們就從鬆散的岩塊中敲打出了幾塊疑似無脊椎動物的化石。
“這裏的化石到處都是,隻要細心就能找到好東西!”一名男子告訴記者,他是看到網上信息尋蹤而來的。記者看到,不一會兒他就撿拾出了一塊貝殼化石和一塊三葉蟲化石。“這是我第二次帶孩子來‘尋寶’了,孩子很感興趣。”
“這裏的化石分布在地表各處,隨便挖挖就有不少。”家住沌口的化石愛好者黃先生稱,上周他慕名前來,沒花多少時間就挖掘出不少完整的古生物化石。
他通過武漢城市留言板建言,有關部門應及時采取措施,依照《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保護這些古生物化石,“最好能把這裏修成化石科普公園”。
據悉,接到黃先生的建議後,蔡甸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已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對化石群落展開了勘察。該局有關負責人透露:該化石群落所在地原屬當地一處關停的采石場。2016年,當地在進行生態修複時,對裸露山體進行了推平處理,導致一些原本埋藏較深的頁岩外露。
該負責人稱,經調查,該處所見的主要為腕足類、雙殼類、三葉蟲及遺跡化石等,化石賦存於中誌留世墳頭組粉砂質泥岩地層中。依據區域地質資料,中誌留世墳頭組為一套黃綠色頁岩、粉砂質頁岩夾薄層狀粉砂岩、少量薄層細砂岩,具有易碎、易風化的特點,在武漢市區域呈東西向的帶狀分布。
他表示,根據《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國務院令第580號)、《國家古生物化石分級標準(試行)》和《國家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名錄(首批)》(國土資發[2012]6號),該點出露的三葉蟲、腕足等化石不屬於國家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但具有一定的科研、科普、觀賞價值。下一步,相關部門將對其進行現狀保護。
市民前來“尋寶”的舉動是否妥當?“目前,該地為生態紅線範圍內,尚未規劃開發。隻要不破壞環境,一般市民來少量挖掘,沒什麽問題。”上述負責人說。
對於市民就地建科普公園的建議,該負責人表示,此類化石存世量大,並不在國家保護目錄上,專門修建公園意義不大。“不過可考慮在未來規劃建設時,劃出一塊地予以保留,供市民研學之用。”
“這些並不是國家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但因為古生物是揭示地質曆史的‘密鑰’,對武漢本地來說比較稀有。因此,我們建議未來在對土地利用時合理利用,用作科普研學。”湖北省地質科學研究院工程師武思琴透露,這些無脊椎古生物化石產生於4.3億年的誌留紀,當時武漢地質時期處於淺海陸棚。而恐龍是有脊椎生物,生活在大約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的三疊紀到白堊紀。因此,該地層肯定不會發掘出恐龍化石。
“這類化石在湖北鄂西常見。武漢很多地方都有,比如美娘山、洪山、喻家山、磨山、鼓架山、白滸山、大軍山、八分山、龍泉山等。一般出露這套地層很大可能會有這些化石。”武思琴推薦,如果要看豐富的化石展覽,市民可去湖北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武漢奇石館、園博園自然館等場所。
